免费发布信息

钜高成长 该不该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

最后更新时间:2019年12月25日
709次浏览
发送到手机 收藏 分享 举报
类       别:
其他
服务区域:
东湖区  
联 系 人:
先生
所在地址:
东湖区 -   爱国路 -  
点击查看电话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地宝网上看到的,谢谢!
更多介绍 联系方式

更多介绍

 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会一个本领,或者安心把一件事做完,父母常常是软硬兼施,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:“做完给你买玩具!”或者“给你吃巧克力!”给予孩子他所喜欢物质的刺激,诚然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,但是总觉得孩子是为了奖励而为之。长此以往是否会造成孩子做事功利?一遇到事情就跟大人讲条件,有奖励就做,没奖励就不做。到底该不该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呢?

 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,家长越来越多地选择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幼儿。但是,不知不觉中这种物质奖励很容易变成一种“贿赂”。当你因幼儿不愿服从要求而不断增加物质奖励的数量与频率时,就成为一种贿赂。而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够激励幼儿的积极性,如果总是使用这种方式,不仅会丧失了激励作用,还会使幼儿产生不正确的想法:把凡事都和物质奖励联系起来,为一颗糖、一个玩具去作为。

  就像悠悠一样,一旦成人给予的物质奖励对其而言失去了吸引力,她也就丧失了积极性。

 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过这样一个寓言: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,叫声连天。几天过去,老人难以忍受。于是,他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,对他们说:“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,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,这点钱表示谢意。”孩子们很高兴,第二天仍然来了,一如既往地嬉闹。老人再出来,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。5美分也还可以吧,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。第三天,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,孩子们勃然大怒,“一天才2美分,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!”他们向老人发誓,再也不会陪他玩了。

  在这个寓言中,老人的方法很简单,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“为自己快乐而玩”变成了外部动机“为得到美分而玩”,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,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。而我们利用物质奖励去激励孩子的做法就是“德西效应"在生活中的表现。

 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:挑选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,将他们分为两组。A组的孩子得到了一个许诺,即“画得好,就给奖品”,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知“想看看你们的画”。3个星期以后,这位心理学家发现,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画,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。而B组的孩子们则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。可见,对于孩子们来说,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上的奖励重要得多。
查看更多
查看更多>>

联系方式

地址:东湖区 -   爱国路 -  

联系人:先生

点击查看电话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地宝网上看到的,谢谢!
发帖 客服
13970883057 在线时间:8:30-17:30

地宝客服号

地宝客服

微信
地宝社区

地宝社区

记录南昌生活 发现更美南昌

地宝网订阅号

地宝网订阅号

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

地宝生活服务号

地宝生活服务号

关注本地生活的分类信息

客户端
地宝网客户端

地宝网客户端

扫描地宝网客户端二维码
把地宝君放进口袋
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