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闲来无事,微信房产群里几位群友在聊天,聊着聊着,就扯上了学区房。
有个学区房的坚实拥趸,群昵称就是“预算200W求*中学房”,并放出名言:以后除了学区房,房子回归固定资产属性,固定资产就是每年贬值的。按他的逻辑:花大价钱读书的家庭重视教育程度肯定高(孩子的成绩是不是一定好他也没说),富豪本质一览无遗。也不知道他求的这个中学是有多么火,或者没有他想要的大平层——这个中学三个分部周边均价12000至15000的房价,手握200万竟然一直买不到合意的。
其实,群里大多数网友都或多或少的抱有这种想法:学区房教学质量好,孩子就学得好,就能卷过竞争者!学区房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铺路石。但事情一绝对,就难说好坏了。有群友就说了,这个中学学区房的业主,有一些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就读,买这个房子要的只是学区保底。我们义务教育的时候,人家一年学习费用都10起步了。
这位200W求学区房的群友就说:讲这些有啥意义。
看到这,我说了一句:学习还得靠自己。
200W反问:孟母三迁为啥?
为了严谨起见,我特意去找了下度娘,不找不知道,一找吓一跳:原来孟子非常有表演天赋,住坟地旁边,就学别人哭丧;住市场旁边,就学别人杀猪宰羊。孟母不得已,边走边看,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,看到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、揖让进退,终于认为找对了地方。
联系上下文,我有三个启示:第一、如果孟母没有三迁,就没有后来的孟子,但有可能出现一个人民表演艺术家孟导;第二、孟母的家庭教育不到位,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固然很大,但对孩子令行禁止的约束更重要——有很大部分德艺双馨的明星大家,都是从贫民窟、穷家庭里走出来的;第三、按学区房拥趸的逻辑,孟母不应该只是随便找一所学校,而是应该搬到岳麓书院、白鹿洞书院旁边去,当然,如果再能下点血本,应搬到翰林院旁边去,妥妥的中央学区,浓郁得化不开的学习氛围,估计孟子成才能提前个十几二十年。
这让我想到身处这座小城的一个房产奇迹。
方圆不到20里的老城建成区的最西边,有一块小水塘,小水塘周边是一片滩涂,再往前走三四里路,就到了沪昆高速路口。有个很智慧的本地开发商,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把这个滩涂拿下了,盖起了商品房,一期出来,房子无人问津,在房子区价四五千的市区,这个楼盘均价不到3000都没卖掉几套。买了的,也被人嘲笑逗趣。可是,随着二期起来的同时,一所学校也在地块的正中央拔地而起——这是全市最牛的第一小学的分校!接下来的剧情,令所有人都相像不到,几年时间,随着三期、四期的接力开发,楼盘房价每年递增30%以上,现在均价已经一万左右,将同为市区边缘甚至市区中间的一些楼盘甩下两三千——哪怕离最近的电影院、连锁超市还有五六里远——这就是学区房的魔力!
客观地说,有些学区房,历史悠久、学风扎实,宜居宜学,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住家。但目前很多所谓的“学区房”,只是开发商在建商品房的同时,建设一所学校并无条件赠送给ZF,只需要挂上名校分校的头衔就行。ZF用一块地换来了一所学校,开发商用一所学校,换来了哄抢房源的业主,业主用钱换来了资产的增值——多方共赢,没有输家。
但世上哪有没有输家的博弈?很多所谓学区房的价值,本质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、群体自嗨达到莫名高潮。为了孩子上名校,而买名校分校学区房的买家,在孩子学成毕业之后,就开始等待下一个为了孩子上名校而买名校分校学区房的买家,本质就是击鼓传花。随着国家对学区房概念的逐步淡化,教师城乡轮岗制度的推行,以及名校本校四处挖苗的冲击,有朝一日,待潮水退去,炒作学区房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是在裸泳。
学区房的奇迹早晚会应了那句话:羊毛出在猪身上,狗来买单!
有个学区房的坚实拥趸,群昵称就是“预算200W求*中学房”,并放出名言:以后除了学区房,房子回归固定资产属性,固定资产就是每年贬值的。按他的逻辑:花大价钱读书的家庭重视教育程度肯定高(孩子的成绩是不是一定好他也没说),富豪本质一览无遗。也不知道他求的这个中学是有多么火,或者没有他想要的大平层——这个中学三个分部周边均价12000至15000的房价,手握200万竟然一直买不到合意的。
其实,群里大多数网友都或多或少的抱有这种想法:学区房教学质量好,孩子就学得好,就能卷过竞争者!学区房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铺路石。但事情一绝对,就难说好坏了。有群友就说了,这个中学学区房的业主,有一些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就读,买这个房子要的只是学区保底。我们义务教育的时候,人家一年学习费用都10起步了。
这位200W求学区房的群友就说:讲这些有啥意义。
看到这,我说了一句:学习还得靠自己。
200W反问:孟母三迁为啥?
为了严谨起见,我特意去找了下度娘,不找不知道,一找吓一跳:原来孟子非常有表演天赋,住坟地旁边,就学别人哭丧;住市场旁边,就学别人杀猪宰羊。孟母不得已,边走边看,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,看到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、揖让进退,终于认为找对了地方。
联系上下文,我有三个启示:第一、如果孟母没有三迁,就没有后来的孟子,但有可能出现一个人民表演艺术家孟导;第二、孟母的家庭教育不到位,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固然很大,但对孩子令行禁止的约束更重要——有很大部分德艺双馨的明星大家,都是从贫民窟、穷家庭里走出来的;第三、按学区房拥趸的逻辑,孟母不应该只是随便找一所学校,而是应该搬到岳麓书院、白鹿洞书院旁边去,当然,如果再能下点血本,应搬到翰林院旁边去,妥妥的中央学区,浓郁得化不开的学习氛围,估计孟子成才能提前个十几二十年。
这让我想到身处这座小城的一个房产奇迹。
方圆不到20里的老城建成区的最西边,有一块小水塘,小水塘周边是一片滩涂,再往前走三四里路,就到了沪昆高速路口。有个很智慧的本地开发商,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把这个滩涂拿下了,盖起了商品房,一期出来,房子无人问津,在房子区价四五千的市区,这个楼盘均价不到3000都没卖掉几套。买了的,也被人嘲笑逗趣。可是,随着二期起来的同时,一所学校也在地块的正中央拔地而起——这是全市最牛的第一小学的分校!接下来的剧情,令所有人都相像不到,几年时间,随着三期、四期的接力开发,楼盘房价每年递增30%以上,现在均价已经一万左右,将同为市区边缘甚至市区中间的一些楼盘甩下两三千——哪怕离最近的电影院、连锁超市还有五六里远——这就是学区房的魔力!
客观地说,有些学区房,历史悠久、学风扎实,宜居宜学,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住家。但目前很多所谓的“学区房”,只是开发商在建商品房的同时,建设一所学校并无条件赠送给ZF,只需要挂上名校分校的头衔就行。ZF用一块地换来了一所学校,开发商用一所学校,换来了哄抢房源的业主,业主用钱换来了资产的增值——多方共赢,没有输家。
但世上哪有没有输家的博弈?很多所谓学区房的价值,本质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、群体自嗨达到莫名高潮。为了孩子上名校,而买名校分校学区房的买家,在孩子学成毕业之后,就开始等待下一个为了孩子上名校而买名校分校学区房的买家,本质就是击鼓传花。随着国家对学区房概念的逐步淡化,教师城乡轮岗制度的推行,以及名校本校四处挖苗的冲击,有朝一日,待潮水退去,炒作学区房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是在裸泳。
学区房的奇迹早晚会应了那句话:羊毛出在猪身上,狗来买单!
热门回复
“很多所谓学区房的价值,本质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、群体自嗨达到莫名高潮。”
楼主这话很经典……
反正那位群友有200W,就让他试试,不试试怎么知道最后到底是谁买的单
,
吹出来的价值总得有人欣赏,就像今天杨大爷说的两三千的裤头子,总有人愿意穿。。拦不住啊。。各自高兴就好

反正那位群友有200W,就让他试试,不试试怎么知道最后到底是谁买的单

吹出来的价值总得有人欣赏,就像今天杨大爷说的两三千的裤头子,总有人愿意穿。。拦不住啊。。各自高兴就好


这天气微风吹拂,我还有点瞌睡中。。等我醒醒神再来细品一下中心思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