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南昌是历史文化名城,但是作为国家都城,在历史上只有唯一的短暂一次。
在南昌建都的朝代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。说起南唐,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,但是要提起南唐的李后主李煜,大家就都知道了;尤其是他那首《虞美人•春花秋月何时了》,堪称一曲生命的哀歌。

李煜作为后唐的亡国之君,他的亲身经历和独特感受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。与他的文学才能相比,李煜的治国能力则差之甚远。李煜是一个优秀的词人,却不是一位称职的国君。

南唐(937年—975年)为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,定都金陵,历时39年,历任烈祖李昪(biàn)、元宗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。是十国当中版图最大的国家。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,大约地跨今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。人口约500万,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


▲李璟下棋图。

元宗李璟后期,南唐连年用兵国力消耗巨大,所得之地也大半丧失。后周趁机于957年发兵南征南唐,南唐一溃千里,割让江北十四州给后周,元宗去掉帝号,改称国主,向后周献土称臣,划长江为界。

公元958年,为躲避北方的骚扰,李璟带着他的宠妾麦氏自长江经鄱阳湖前去洪都府,但这个消息让赵匡胤知道了,赵匡胤带兵潜入江西,打算在洪都府活捉李璟。当时李璟正和他身怀六甲的麦氏在庐山游玩,听说赵匡胤准备活捉自己,连夜带着随从赶往洪都府。到了洪都府才发现麦氏走丢了!于是赶忙派他手下一名叫瀛罗的将军去寻找。
瀛罗带人出洪都府,渡过赣江,在现江西财大这个地方找到了麦氏,但麦氏因受了惊吓早产了,瀛罗就地找了一间草庐给麦氏接生。麦氏生下一个男婴自己却难产死了。瀛罗就带着刚出生的小皇子回洪都府。谁知走到现在舍里甲这个地方的时候,遇上了赵匡胤的先头部队。瀛罗为了保护小皇子,脱下自己的内甲将小皇子包好,绑在自己的腹间,冒死冲破重围,带着箭伤,最终把小皇子交到了李璟手里,而他自己却因失血过多死了。李璟感念他的功绩,把昌北那边的千亩良田赐给了瀛罗的后人。

李璟怕赵匡胤带人打进洪都府,就连夜起草降书向后周称臣,以劳军的名义每年进贡百万,后周这才退兵。
赵匡胤走后,李璟派人到草庐内取回麦氏遗体安葬在洪都西山,并给她建了座陵墓。为了纪念麦氏,李璟还在她难产的草庐旁建了座别宫,史称麦庐园;而瀛罗舍去里甲救皇子的地方被命名为舍里甲;瀛罗的后人把瀛罗葬在了现在的瀛上,所以现在舍里甲上面的村子叫瀛上村,下面的村子叫下罗村。

经过这次舍里甲历险,更坚定了李璟迁都的决心。

公元959年,心病交瘁的李璟不顾群臣反对,将太子留在金陵,自己再次来到南昌,升洪都州治南昌为南昌府,定为南都,仿金陵皇宫建制在南昌大兴土木修建皇宫,营建长春殿、澄心堂,修筑鸣变路,修葺城墙,拓宽街道,按京城体制改建南昌城。

历经两年的兴建,公元961年,南唐正式将国都迁到南昌。国都是迁过来了,但当时的洪州与金陵相比确实是地小民贫,偌大的一个金陵国都的君臣官员一下子齐刷刷地迁移南昌,使南昌顿时变得拥挤逼仄,不堪重负。李璟也常常闷闷不乐,没多久便郁郁而终。

李璟去世后,李煜即位,即南唐后主,还都金陵府。南昌作为南唐的都城,前后约4个月,而其南都的建制,则维持到开宝八年(公元975年)宋灭南唐为止。

当时的皇宫,位于今天的中山路东端,大致南起今中山路,北至今上营坊街,而李璟的寝殿长春殿就在现在的老南昌二中校内。当年营建的长春殿、澄心堂、鸣变路等殿宇楼阁都随着荏苒的时光杳然而去,泯然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。

据史料记载,在辛亥革命之前,皇殿还有部分遗存。在经历了宋、元、明、清一千多年改朝换代的风雨历程及数次战争的毁坏后,皇殿周围的范围逐渐缩小,到清代未年已是荒凉破败不堪,长春殿仅剩一座空屋。辛亥革命光复之夜,起义部队约定城内举火为号,选定皇殿及抚院两处点火,将皇殿焚为灰烬。民国初年,又将遗址中的断壁残垣一并拆除,建为体育场。

民国十五年的江西地图,记录了当年皇宫遗址的三个地名:皇殿侧、皇殿右(南昌二中南面,今为中山路的一段)和芳(皇)殿前(南昌二中西面,今为苏圃路的一段)。北伐战争后,体育场改建成了“工职学校”,现为南昌市保育院。


如今这座皇宫留下的唯一印记只剩下皇殿侧路了 ……
大江东去,时过境迁;历史长河奔腾不息,滚滚向前;历朝历代的兴亡盛哀历历在目,历史总是在波浪中发展,在曲折中前进。唯有珍惜当下,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,才能与时共进。 [ 此帖被dongfang626在2020-09-16 05:51重新编辑 ]
回 理科大学生 的帖子
谢谢你的鼓励,与君共勉!引用





